行业动态

福建高速公路试行不停车收费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11-27 12:55:09  【打印此页】  【关闭

关注理由

    为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车辆等候时间,从1月15日起,省高速公路公司将面向社会推出电子收费业务(电子不停车收费)和闽通卡收费,届时,我省高速公路主要收费站将面向社会车辆试行“电子不停车收费”模式,目前我省电子收费业务只限客车,货车暂不实施。
 
    据悉,今年,我省将高速公路全范围逐步推广。

进出高速路无需停车
 
    目前,车主缴纳高速公路通行费时,车辆需在入口停车取卡,然后在出口缴费。试行电子不停车收费模式后,车主将无需用现金缴纳车辆通行费,只需提前购买电子标签和闽通卡配合使用。
 
    据了解,闽通卡与电子标签须配套使用并与车牌号一一对应。
 
    使用时,将电子标签粘贴固定在车辆的挡风玻璃上,闽通卡插入电子标签。车辆通过电子收费车道时,无需在入口停车,只由收费所的电子设备自动扫描车辆信息并录入系统;出口时,车辆也无需停车,只由电子设备自动扫描车辆信息,然后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车辆通行时绿灯亮且栏杆抬起,车辆即可直接通行。
今年起全省逐步推广
 
    需要注意的是,要实现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辆必须通行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入口专用自动收费车道。我省高速公路目前在福州、福州西、马尾、机场、厦门、漳湾、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等12个收费站设置24个自动收费车道。今年,将根据电子不停车收费试点运行的情况,全省逐步推广。

□揭秘

如何操作不停车收费?

 
    据悉,安装了闽通卡和电子标签的车辆在自动收费车道和人工收费车道均可通行。闽通卡和电子标签由车主自费购买,价格是380元/套。
 
    当通过电子不停车收费车道时,驾驶员要确认闽通卡已正确插入电子标签。电子收费车道会悬挂醒目的标志“自动收费车道”,车辆如误入人工收费车道,只能停车刷卡通行。
 
    如闽通卡在人工收费车道使用,驾驶员务必要主动出示闽通卡。在高速公路入口,如收费人员递交通行卡(特别是在收费员还未接收闽通卡,就直接递交通行卡时),驾驶员已要求收费人员刷闽通卡的,就不要领取通行卡,如果在入口处领取了通行卡,那么在出口时,只能在人工收费车道通行。
 
    需要提醒的是,通过收费站时,务必要取回闽通卡。


进出收费站车辆要减速
 
    虽然试行电子不停车收费,可以不停车缴费,但是车辆在通过电子不停车收费车道时,仍不能高速行驶,车辆通过时,车速不能超过30公里/小时,在即将到达不停车收费车道时,车辆应减速并匀速行驶,经过识别,车道上的电动栏杆会自动抬起,车辆才可以通行。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通过电子收费车道时,请不要使用移动电话,以免干扰系统通讯。

如何申办电子收费业务?
 
    记者了解到,单位集体客户,可以直接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进行办理。对私家车主来说,只要您有这三家银行中任何一家的信用卡(储值卡不行),客户就可以去高速公路公司闽通卡客户服务网点申请办理相关业务。
 
    提醒:客户的电子标签和闽通卡相互绑定,并与车牌号一一对应的,只限本车使用。用户如果将闽通卡遗失,应到闽通卡服务网站办理挂失手续。挂失时需凭闽通卡号,遗失卡号的可凭有效证件查询卡号。闽通卡挂失后,可凭闽通卡卡号或有效证件到闽通卡客户服务网点办理补领手续。
 

新闻动态

联系方式

福州尚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福州兴尚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0591-87180060
              0591-83217227
传  真:0591-83217337
销售直线:袁先生 13959190741 
技术咨询:郑先生 13859017606
地  址:福州市台江区国货西路318号英惠大厦8层

厦门地区:13696900238

莆田地区:18059459019(鞋标产品)

全国服务热线:400-606-2560

在线交流 
销售专员
商务助理
技术专员
客户服务
服务热线:
400-606-2560
产品咨询:
13959190741
售后服务:
13859017606
  • 福州尚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2-2023 闽ICP备10205079号-1
  • 电话:0591-87180060 / 83217227 传真:0591-83217337 全国服务热线:400-606-2560
  • 北京 深圳 上海 广州 天津 武汉 南京 苏州 杭州 东莞 成都 重庆 西安 郑州 合肥 沈阳 青岛 乌鲁木齐 福州 厦门 泉州 宁德 莆田 漳州 三明 南平 龙岩
  • 条码打印机,标签打印机,不干胶,标签纸,碳带,耗材,条码扫描器,证卡打印机,金属打标机,数据采集器,一维码,二维码,WMS仓库管理系统,条码软件开发
Powered by MetInfo 3.0 ©2008-2024 www.MetInfo.cn